伤寒和副伤寒,深入了解与防治要点

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,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和防治要求,作为护理师,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对于保障患者健康至关重要。

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,污染水和食物,或经手及苍蝇、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,人群普遍易感,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,再次患病者少见。

伤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发热、相对缓脉、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、玫瑰疹、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,初期患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,体温呈阶梯状上升,5 - 7 天内达 39 - 40℃,发热前可有畏寒,少有寒战,出汗不多,极期持续发热,多数呈稽留热型,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,持续 10 - 14 天,患者还会出现全身不适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腹胀、腹部隐痛等症状,部分患者可出现便秘或腹泻,病程第 7 - 13 天,部分患者的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,直径 2 - 4mm,压之褪色,一般在 10 个以下,分批出现,多见于胸腹,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,多数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,缓解期体温逐渐下降,食欲好转,腹胀逐渐消失,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,食欲好转,一般在 1 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。

副伤寒甲、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,但病情相对较轻,病程较短,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,可表现为伤寒型、急性胃肠炎型或脓毒血症型。

伤寒和副伤寒,深入了解与防治要点

在护理方面,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应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措施,至体温正常后 15 天,或间隔 5 - 7 天粪便培养 1 次,连续 2 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,患者需卧床休息,发热期间给予营养丰富、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,少量多餐,退热后饮食可逐渐增加,注意观察生命体征、热型及伴随症状,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,要做好皮肤护理,保持皮肤清洁,避免搔抓,防止皮肤破损感染,对于便秘患者,可使用开塞露等缓泻剂,避免高压灌肠;腹泻患者则需注意肛周皮肤护理,防止肛周皮肤糜烂。

预防伤寒和副伤寒,关键在于加强公共卫生管理,保护水源,加强食品卫生监督,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如饭前便后洗手等,通过这些综合措施,可以有效降低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率,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。

相关阅读

添加新评论